盲盒不应成为“法外狂徒”
发布日期:2022-10-21 09:33 来源:市市场监管局 浏览次数:时下,盲盒消费非常火爆,因其本身的趣味性,受到一些年轻消费者追捧,消费市场的理念逐步“盲盒化”,从最初相对小众的手办盲盒逐步出圈,扩展到餐饮、美妆、文具、图书、文创、玩偶甚至是旅行目的地等领域。相同的盒子中放置不同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有的消费者甚至到了“买买买”停不了手的地步,于是 有人高呼人生就像一个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最终形成了消费市场“万物皆可盲盒”的风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潮流玩具市场发展报告》预计,2022年以盲盒、手办为代表的中国潮玩经济市场规模将达478亿元。
但,盲盒消费崛起的同时,种种乱象及矛盾纠纷也不断衍生,不能无视其副作用。
一是过度炒作,中套“上瘾”。经营者营销花样很多,这些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鼓励消费者开展非理性消费,是商家的营销方法之一。容易为盲盒“上瘾”,有的甚至为了抽中“隐藏款”而直接“端箱”,为买到只有1%甚至概率更低的商品,将上百个盲盒全部买下。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为了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非理性重复购买;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不断刺激过度消费,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肯德基与泡泡玛特联合推出联名款盲盒套餐,有网友为了获得稀有隐藏款,花费1万多元购买100多套套餐,甚至雇人代买代吃套餐而获得盲盒。
二是“盲无下限”,虚假宣传。盲盒与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广告宣传来选购,这就很容易被商家的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颜色款式不符等虚假宣传所误导。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劣、“三无”产品时有出现。消费者拆开盲盒后,有的产品可能不符合有关国家安全标准;有的可能是假冒的山寨品或者二次销售品;有的是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以及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还有的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质量瑕疵。
三是消费纠纷,难以解决。难以维权的上当行为不断上演,消费者一直在惊喜和上当之间徘徊,可能上当的次数会多一些,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家“店大欺客”,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只换不退;还有消费者反映商家售后服务效率低下,对消费者的问题一直拖延处理,甚至有些厂家打着“盲盒”的旗号去库存,欺骗消费者。在小红书、B站等多个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用视频记录打开“幸运盒子”的过程,结果花了几百上千元购买的所谓手机盲盒,最终“必中”的却是老款诺基亚手机,与宣传的“必中苹果手机”风马牛不相及。深感受骗的消费者回过头来仔细查看,才注意到商家玩的文字游戏,商家对“必中”描述的是“苹果、华为等品牌手机”,利用“等”的描述让消费者吃了哑巴亏。
四是对未成年人的“诱惑”值得警惕。盲盒营销的商品,很多时候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更何况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懵懂无知,更易被外界刺激,根本无法抵挡盲盒之诱惑,导致其容易沉迷其中、购买成瘾,助长投机心理,养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一些未成年人会因想要参与到同学之间的讨论话题而反复购买文具盲盒,并因抽到隐藏款、热门款而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被诱导的攀比心理会带来反复刺激购买和上瘾行为。相关极端案例频频出现:有小学生为抽到隐藏款连续购买装有24支笔的套装20套,花费2000余元;还有孩子数次向家长要钱购买盲盒,导致精神恍惚,影响学习。
如何让盲盒良性发展,有赖于经营者自觉遵守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确保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第一,从制度层面来看,法治手段不能缺位。任何一种营销方式都需要完备的制度来规范,用更科学的手段来治理,确保符合现行法律法规。针对盲盒现状,在规范价格体系、明确抽取规则、设定保底机制、限制炒作行为、加强售后保障以及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等相关法规与监管制度体系要不断建立完善,实现有规可依。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就是一次很好的先行探索,对盲盒经营活动提出系列合规经营建议,旨在为盲盒经营划出行业“红线”。
第二,从监管层面来看,拨开迷雾严格执法。盲盒作为新兴事物,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不过本质上讲还是一种商品,很多现行的监管法规制度同样适用,执法部门应拨开迷雾,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监管盲盒经营者要将商品种类、抽盒规则、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等信息,充分告知消费者,并保留完整的概率设定、抽取结果、发放情况记录以备查。明确抽取规则,将投放数量、抽取概率等关键信息公布于众,做到让消费者心中有底数,明明白白地理性消费。同时要维护市场秩序,对涉及盲盒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处理,好比隐瞒盲盒抽中率,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实质是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第六项“对商品或者服务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予以处罚,还有备受关注的“宠物盲盒”,其售卖就可能涉嫌违反动物防疫法。等
第三,从经营层面来看,责任担当合法经营。经营者须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质量信息真实。尽管盲盒销售中关于产品的款式等存在一定的保密性,但关系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信息,如产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存储条件、安全警示、价格、“三包”等均应充分告知;盲盒内物品的商品价值、出现概率、分布方式等关键信息也须真实透明。要注意适度营销,不得开展过度营销、饥饿营销等营销炒作行为,进行消费误导。作为经营商家一定要回到经营的本质,维护好品牌价值,否则必将消耗消费者的信任感,损害自身信誉,难以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第四,从消费层面来看,认清本质理性消费。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切勿跟风与攀比;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量力而行、理性消费。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也有所谓的消费者抢购盲盒并不是真心喜欢,而是为了炒作挣钱。这股炒作力量,从炒AJ球鞋、炒玲娜贝儿到炒肯德基盲盒,哪里有利就往哪里钻。击鼓传花的游戏玩到最后总要有人埋单,普通消费者务必保持理性,不要一时冲动,被忽悠接到最后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