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放心消费 > 消费投诉信息公示

2024年度嘉兴市投诉举报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25-03-31 10:00   来源:嘉兴市市场监管局   浏览次数:

2024年以来,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内外贯通上下联动的“大消保”工作体系,持续完善消费环境建设体制机制,着力破解消费领域热点痛点难点问题,有效提振消费信心。

一、整体情况

2024年,嘉兴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国12315平台接收消费投诉举报共87038件,同比去年(83552件)上升4.17%,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60%,整体处于平稳上升态势。其中,消费投诉62630件,同比去年(60906件)上升2.83%;举报24408件,同比去年(22646件)上升7.78%;共计涉及争议金额约6901.59万元,挽回消费者损失金额约2388.95万元。


总体而言,全市整体诉求与社会消费品经济呈现同步增长态势(据嘉兴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7.40亿元,同比增长5.3%)。主要原因:一是受稳增长、促消费、调预期政策影响,消费市场处于修复状态,消费投诉举报增量出现降速拐点;二是始终坚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理念,持续推进基层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规范化建设;三是高质量推进全域放心消费城市创建,促使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

2024年嘉兴市投诉举报诉求来源分布变化表

渠道来源

2024年(件)

2023年(件)

同比增幅(%)

全国12315平台直接接收

微信小程序

24292

18071

34.43

电话

17928

11411

57.11

互联网平台

10848

11783

-7.94

APP

7861

10859

-27.61

来函

3454

1207

186.16

支付宝小程序

1502

1074

39.85

来人来访

795

286

177.97

公众号

530

1752

-69.75

百度小程序

213

194

9.79

其他

151

207

-27.05

浙江省“民呼我为”平台转入

19084

26529

-28.06

浙消保平台转入

380

179

112.2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和普及,便捷、高效的网络投诉举报渠道成为主要来源,以2024年为例,网络渠道共计收到投诉举报45246件,占全国12315平台直接接收量的66.66%,其中微信小程序增幅34.43%、支付宝小程序增幅39.85%。此外,2024年信件(来函)投诉举报3454件,增幅186.16%;来人来访投诉举报795件,增幅177.97%,增量迅猛。

二、消费投诉情况分析

2024年,全市共接收消费投诉62630件,同比上升2.83%;按时初查率100%,按时办结率100%;投诉调解成功率64.39%,同比微降3.27%;投诉“诉转案”455件,同比提升69.14%。

(一)重点地区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市消费投诉总量分布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南湖区、海宁市和桐乡市,三地全年消费投诉量均破万件,合计占比56.18%;第二梯队为秀洲区、经开区和嘉善县,三地全年消费投诉量均破五千件,合计占比31.38%;第三梯队为平湖市、海盐县和港区,三地体量较小,合计占比12.44%。从同比增幅来看,各县(市、区)基本处于平稳收缩状态,而增幅较大的地区主要为海宁市(34.95%)、海盐县(26.92%)和平湖市(19.53%)。

(二)重点对象

从客体类别分析,商品类50058件,占比79.93%,同比增长4.27%;服务类12572件,占比20.07%,同比增长2.54%。

从商品类型来看,投诉量前五的依次为食品、服装鞋帽、家居用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投诉量增速前三依次为卫生用品、食品和装修建材。


从服务类型来看,投诉量前五的依次为餐饮服务、美容美发洗浴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服务、住宿服务、销售服务;投诉量增速前三依次为互联网服务、销售服务和文化娱乐体育服务。


(三)重点问题

从问题类别分析,投诉量位列前五的问题如下:1.质量问题(占比25.41%);2.食品安全问题(占比23.85%);3.售后服务问题(占比22.69%);4.合同问题(占比6.92%);5.不正当竞争问题(占比6.11%)。

(四)主要特点

经梳理,被投诉的市场主体共32000余家,其中投诉量超过100件的16家,50-100件的31家,10-50件的571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温”、“饱”问题诉求的高度集中,“衣、食”两大民生领域投诉共计35661件(占比56.94%)。其中,服装鞋帽类高达15512件(同比增长4.18%),主要涉及售后服务、质量和网购问题;食品类16857件(同比增长16.70%)、餐饮服务类3292件(同比增长0.12%),主要围绕食品安全“防风险、守底线”的需求;同比增幅已至降速拐点。2.生活品质诉求热度不减,质量、食品安全和售后服务依旧是消费者高度关切的问题。其中,质量类15916件(同比下降7.01%)、食品安全14939件(同比下降18.74%)、售后服务14210件(同比增长19.55%),“三大问题”共计占比71.95%,涉及服装鞋帽、食品、家居用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方面。3.网购热度依旧,主要集中在商品质量、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物流交付等问题。全年网购投诉29655件,占比47.35%,同比上升1.47%;涉及的电商平台前5位分别是拼多多(5787件)、淘宝网(3937件)、字节跳动(3669件)、天猫商城(1924件)、美团网(1410件),共计占比56.41%;涉及的对象前3位分别是服装鞋帽(13345件)、食品(5257件)、家居用品(1459件),共计占比67.65%。

(五)消费信息投诉公示

2024年,嘉兴市通过全国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平台共公示消费投诉信息47979条,公示率97.0%,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不公示消费投诉信息5365条,不公示原因多为双方自行和解、投诉人撤诉以及投诉人拒绝公示。

三、举报情况分析

2024年,全市共接收举报24408件,同比上升7.78%;按时核查率100%,核查立案3871件,核查立案率15.86%,同比(去年14.91%)提升0.95%。

(一)重点地区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市举报量前五的依次为海宁市、桐乡市、秀洲区、南湖区和嘉善县;增幅较快的依次为秀洲区、南湖区、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和港区减量明显。

(二)重点对象

从客体类别分析,商品类举报19264件,占比78.92%;服务类举报5144件,占比21.08%。举报量前五的客体如下:(1)食品8093件,占比33.16%;(2)服装、鞋帽4418件,占比18.10%;(3)家居用品1964件,占比8.05%;(4)餐饮服务1382件,占比5.66%;(5)销售服务800件,占比3.28%。

(三)重点问题

从问题类别分析,举报量位列前五的问题如下:1.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占比22.04%);2.不正当竞争行为(占比17.10%);3.广告违法行为(占比15.15%);4.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占比13.10%);5.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占比7.57%)。

(四)主要特点

经梳理,被举报的市场主体共14000余家,其中举报数量超过50件的4家,举报数量10-50件的197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食品安全隐患呈现扩大化趋势,同比增长70.65%。主要包含食品过期、食品变质、食品标签标识不符合标准、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餐饮环境不整洁等问题。2.不正当竞争和违法广告问题居高不下,且呈现投件批量化、问题集中化的特点。不正当竞争主要反映虚假宣传、标识仿冒混淆问题和网络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违法广告主要反映使用极限广告用语、发布违法医疗广告、广告含有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等问题。

四、应予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2024年,全市共接收食品安全类投诉举报20318件(投诉14939件、举报5379件),占诉求总量的23.34%,同比(去年15292件)增长32.87%,共计涉及争议金额约109.29万元,挽回消费者损失金额约38.57万元。

从主体行业来看,主要包含食品和餐饮两大行业,涉及问题有:一是部分食品和餐饮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松懈,食物出现变质、霉变、过期等质量安全问题;二是反映食品(特别是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说明书、营养表等存在标注瑕疵问题;三是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如广告含有虚假、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内容,使用“纯天然”、“有机”等不实表述等;四是餐饮场所卫生条件差,食物吃出异物或用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情况;五是外卖行业蓬勃发展,外卖延时、餐饮食品卫生等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生产环节”“销售环节”“餐饮环节”“特殊食品环节”“食品抽检”“行政执法”六大环节入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处罚曝光力度,依法从快从严从重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二)服装产业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2024年,全市共接收服装鞋帽类投诉举报19930件(投诉15512件、举报4418件),同比(去年19601件)增长1.68%;共计占比22.90%,涉及争议金额约687.61万元,挽回消费者损失金额约343.31万元。

服装产业作为嘉兴十大产业之一,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一是产业集群明显,其中桐乡(6999件)以毛衫和羊毛制衣产业为主,海宁(5448件)以皮衣产业为主,平湖(1829件)以羽绒服产业为主,三地共计占比71.63%。二是问题相对集中,主要反映售后服务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问题,标签标识不规范和使用“100%”“顶级”等极限广告用语。三是网购交易(16889件)占据八成,直播带货、网红代言等新型线上消费模式快速成长,涉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速度与电商服务能力和水平难以匹配。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产业集聚区域出发,按产业分类分级开展集中整治,加强消费纠纷源头治理,减少消费纠纷溢出;2.召开企业座谈会,推动辖区投诉举报靠前的企业开通ODR通道,推进消费纠纷在线调解、自行和解;3.加强电商企业自查自纠,督促清理下架违规商品,做好绿色直播间等新业态指导;4.各辖区通过数据跟踪、筛选、分析,找出行业痛点,为市场日常监管提供靶向参考,从而实现服装行业投诉举报“提质降量”。

分享:
关闭 打印